【中國時報】耕耘有機稻米原鄉



台灣近年在開發主義與環境保護間為難,作家小野說,「人類有求向前發展的文明,所以想出各種方式,但可能違反了大自然道理,因此受害。」求進步與敬天地究竟如何拿捏?小野和「稻米原鄉」推手前池上萬安社區協會理事長蕭仁義,於中國時報與紙風車基金會合作的「新故鄉動員令:三六八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」專題暨廣播節目中,探究兩者共生的尺度。

小野說,講到池上,他第一個想到的是知名的池上便當,還有「一大片」令人感動的稻田。小野口中的「一大片」,就是咖啡廣告中,一根電線桿都沒有,美到一竄成名,後來被遊客俗稱為「伯朗大道」旁的一片萬安稻田。





整塊有機稻田,得來不易

蕭仁義表示,台灣農地愈來愈少,就算有,不是中間有農舍、工廠,就是到處插了電線桿,並不完整,「但萬安這一整塊,全部約兩百公頃,至今半支電線桿都沒有,是全台絕無僅有的漂亮田地。」
至今維持完整自然景觀的農村,是以竹片包著黃菜頭、豬肝、炸蝦、梅子...等豐富菜色的知名池上便當,其中最重要的主角──
「池上米」的正宗來源地之一。
蕭仁義說,這裡最可貴的不止是「一大塊」地,而是它是「一整塊有機米栽種地。」蕭仁義解釋,「台灣有機田地多半零碎、個人化,但萬安是舉全社區之力種有機,其間要溝通、說服農民,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。」

趴回田裡除草,罵聲四起

二○○二年台灣加入WTO,蕭仁義說,「政府那時開放稻米進口,我們真得感受到衝擊。」在這之前,米商梁正賢以生意人眼光,觀察到有機米可以發展,早已著手說服池上農民種有機;另一方面,萬安於二○○一年剛好受農委會補助推動農村新風貌,「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推動有機專業區」。有了前面的基礎,蕭仁義講,「萬安很幸運,區塊完整且水源獨立,於是可以順理成章地結合農民、糧商,成立產銷班做有機專區。」
隨著有機專區熟成,「保護土地,永續經營」如今深深注入在池上人觀念裡,但蕭仁義苦笑,「剛開始大家沒有經驗,農民一聽到要趴回田裡除草,罵都罵死了!」蕭仁義解釋,「有了殺草劑後,十幾、二十年來大家習慣用除草劑輕鬆除草,誰會想再趴回去拔草!」一些同意「試試看」的農民,也在「看到田裡的草長起來時後悔了」,蕭仁義說,「當時農民碰到我們幾個帶頭的就唸,『你們都不知道辛苦厚』。米商梁正賢的碾米廠得經過有機田地,因為老被罵『都是你害我們這麼艱苦』,於是得天沒亮就摸黑去工廠。」

電線桿現萬安,險毀景觀

蕭仁義表示,「農民年紀這麼大,要他們如此轉變真得很辛苦,加上看別人把地賣掉賺錢,或蓋一堆農舍增值,大家也動心。」因此除了有機觀念的說服,更難的是要大家抵抗致富容易的誘惑。
蕭仁義講,二○○四年,伯朗大道突然冒出電線桿,「你知道第二天清晨起床看見田中央長出十根電線桿,那有多震驚!」他要大家先去google一下,然後「想像一大片美麗稻田中間出現十根電線桿的畫面。」被電桿嚇傻的萬安,再繼續探聽,電線桿還「總共要立四十根」。原來,是有農家想蓋農舍、建倉庫,於是去申請台電送電。
蕭仁義一群人知道,四十根電線桿拉完,萬安「無障礙」景觀就毀了,於是好說歹說,終於勸下地主,保下「沒有電線桿的畫面」。
蕭仁義說,「以前我們很羨慕宜蘭蓋了一堆宜蘭厝,但現在『千萬不要』,只要蓋一間農舍,就要立電線桿,耗費的成本是,萬安永遠『回不去了』。」
經歷「和農民躲貓貓」及「電線桿大作戰」後,蕭仁義說,一堆朋友討論,「要保護萬安其實是要讓大家知道農村的核心價值。」他們認為,「瞭解價值的許多元素在田地,既然萬安保有一大片完整的田地,加上池上米名聲遠播,不如就將池上打造成『稻米原鄉』。」

回歸原始農耕,似退實進

蕭仁義表示,對台灣而言,稻米種植牽涉水的涵養、糧食自給率,以及農村文化保存,「池上雖小,卻很關鍵。」因此萬安整個社區做有機,希望由此推廣到整個池上,再輻射出去。蕭仁義引傳說是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禪理詩,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望見水中天,六根清靜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他說,「池上一直持續在進步,但進步不一定是向前。」小野點點頭,「是啊,有機回到原始的農耕方式發展,看似退後,其實向前。」


※訪談內容請見本專題官網「台灣368」,以及「這些人那些事」網路廣播電台。
(策畫、執筆:楊舒媚)